找到相关内容828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浅谈佛教伦理道德与佛教荣辱观

    创立的出发点,也是法轮初转的主题。佛教的善恶果报论与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积善余庆、积恶余殃”的思想颇为相合,便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的三世因果说。使人们既立足于现实、又...

    松 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75660148.html
  • 鲁迅为何出资捐刻《百喻经》

    音译,指连接成串装饰身首的花。此书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过许多寓言故事喻述了出家人修行积善的道理,是一部宣传佛教教义的经典。南朝时期,僧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

    唐文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82066071.html
  • 无尽的怀念

     周老师问我以东佛为名,半僧为号,是不是另有因缘?我告诉他,我原名东福,取福如东海的意思,民国廿四年秋,先慈病笃弥留时,对我留下遗训:立身处世总要以慈悲为怀,广积善因。要我把名字改为东佛,也是我此生...

    半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74366622.html
  • 魏县兴福寺古碑文大意简介

    功果,获得了法喜,提升了品格,自然不用劝导,更加信服。以神妙的教法劝戒于世,人家子弟争做读书奉教,高雅正派的士人。参修佛学大纲,不过就是以清净其心为本,以博爱、平等无分别为用,以积善获褔为利,都取之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54168398.html
  • 唐卡在藏民族生活中的用途

    唐卡在藏民族生活中的用途  唐卡是西藏人民特有的艺术珍品,梵语和藏语城为“平面画”或“卷轴画”,唐卡画距今有1300年的历史。 唐卡的用途是观修、礼佛、积善祈愿,但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品,我们从唐卡多变的构图形成以及丰富艳丽的色彩和优美的造型中,可以领会到唐卡的无限美感及藏民族历代艺术家精湛的技艺和虔诚的进业精神。   唐卡是通过绘制出的图形语言,将复杂而深奥的佛教哲学和修正方法表达出来,以便修学,...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80170692.html
  • 广结善缘,福寿绵长

    德之心,懂得善用当下的威望和财富,广结善缘,予人欢喜,生时得到众人的赞叹与爱戴,死后普为人们所缅怀与感恩,声名惠泽子孙后代。这正好应验了《易经》中的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符合佛陀“未成佛道...

    净因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15774638.html
  • 如何处理入世与出世的关系?如何达到心理的平衡呢?

    的人怎能是真正的佛弟子呢? 佛教已经明确地向我们说明了三世因果的道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因此,入世修行,就必须坚定信心,积德行善,逐渐迈向生命的...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15276610.html
  • 因果之理--印光大师

    因果之理--印光大师 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2243476789.html
  • 入菩萨行论(第三品)

    入菩萨行论(第三品)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我于十方佛,合常诚祈请, 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 住世无量劫,莫遗世间迷。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 以彼愿消除,...

    寂天菩萨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42179291.html
  • 问:四谛是什么?

    逼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集谛:集谓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贪瞋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灭谛:又名尽谛,灭谓灭二十五有...

    佚名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7255879687.html